袁記肉夾饃總部帶你一起進行陜西幾個代表性美食的來歷大揭秘!在我們生活著的這片三秦大地上,有著數之不盡的特色美食,就和這塊古老的土地一樣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上到皇宮殿堂下到田間地頭,誕生了一樣又一樣的人間美味,并且和那些歷史故事、傳說一起流傳了下來。今天小袁就給大家普及普及部分陜西美食背后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做個有文化的吃貨吧。
肉夾饃: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陜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肉夾饃”是典型的古漢語,是賓語前置,意為"肉夾于饃中","肉"前置是起強調作用。另一種說法是,一開始人們是叫"饃夾肉"的,但陜西方言"饃"與"沒"同音,所以"饃夾肉"聽起來像"沒夾肉",于是就只能叫"肉夾饃"了!陜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其中的臘汁肉,相傳戰國時已有制作,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制法,與今天臘汁肉的制法基本相同。 涼皮:據說源于秦始皇時期 曾為皇家貢品。陜西涼皮分為米皮和面皮兩大類,比較知名的有秦鎮米皮、漢中米(面)皮、寶雞搟面皮等。秦鎮位于西安市戶縣內。傳說秦始皇時,一年大旱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于一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 夜,石磨成漿,沉淀,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并指定秦鎮涼皮此后為 皇家貢品。 而關于漢中米(面)皮的來由,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筑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后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臊子面,源于唐時“長壽面”。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紅白喜事,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傳說一: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陜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陜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饑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集體食面。于是在以后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后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傳說二:來源于唐的“長壽面”。相傳,蘇東坡在陜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面條,并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